这件国宝上的字,是“之”还是“出”?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5 05/09 09:59:21
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

这件国宝上的字,是“之”还是“出”?

字体:

  1000多年前的大唐,有个猛人叫王玄策。

  他从大唐的长安出发,前往当时的天竺,一路翻山越岭,历尽千辛万苦。

  这是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摩崖石刻原址旁悬挂的王玄策画像(2024年12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翟永冠 摄

  在到达西藏边境小城吉隆时,王玄策一行已是风尘仆仆,眼前秀美的景色一洗他们的疲惫。

  鸟瞰吉隆镇,这里高山雪峰林立,原始森林密布,自然风光秀美(2023年9月12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

  望着远处巍峨的雪山和近前郁郁葱葱的树林,王玄策感慨万千,将心中的豪情永久地留在了一块崖壁上。

  千年之后,这块勒石记功的石刻,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这是西藏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藏文石刻,不仅见证了祖国内地与雪域高原自古以来交流交往交融的史实,也记录了中印之间长达千年的友好交流历史。

  但这件国宝自发现之日起,就留给人们一个长久的疑问——它的名称,到底是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,还是“大唐天竺使出铭”?

  这是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摩崖石刻(2023年3月1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

  王玄策,河南洛阳人。作为大唐使者,他曾三次率领朝内良家子弟出使天竺,并把在天竺的所遇所感都记录下来。

  在他第二次出使天竺时,中天竺大臣阿罗那顺篡权夺位,派了几千名士兵袭击使团,王玄策被俘为人质。这位自带光环的大唐使者,机智脱身后,随即到吐蕃、泥婆罗借兵,反攻阿罗那顺,并大获全胜,成就了“一人灭一国”的传奇。

  显庆年间,王玄策第三次出使,路过今天的吉隆,突遇洪水阻路。见此地风景壮美,他有感而发,留下了这一影响千年的石刻。

  石刻长1米,高90厘米,现存24列约220字。

  当地人把它叫作“阿瓦甲英”,意为“父亲汉字”,以表尊崇之意。

  铭题一共7个字,位于正文上方,是自右向左的一行阳文篆书。

  铭文正文,则是竖刻的阴文楷书。

  这是摩崖石刻拓片,出自日喀则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。

  如今,石刻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,损毁严重。

  尤其是这个石刻的铭题,有人叫“大唐天竺使出铭”,有人叫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,一直没有定论。连2022年9月出版的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历史研究成果的权威著作——《西藏通史》,对此也是难下定论,只能以“《大唐天竺使出(之?)铭》”来表述。

  这是2022年9月出版的八卷本《西藏通史》,其中对石刻铭题的表述为《大唐天竺使出(之?)铭》(2025年4月1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摄

  是“出”还是“之”,这个字究竟应该是什么?

  争议之处为铭题自右向左第六个字,即图中标红之处。

  记者实地观摩了这块石刻,经咨询有关书法学家和古文专家,并多处比对之后,终于有了答案!

  应该是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!

  理由如下——

  乍一看,这个字很像楷书的“出”字。

  但铭题整体用的是篆书,所以这个字是“出”还是“之”,关键就是看这两个字的篆书分别是怎么写的。

  图中分别是篆书“出”(上左)、篆书“之”(上右)和铭题争议之字(下中)。

  小篆“出”的写法延续了甲骨文与金文的笔画逻辑,字形以“止”和“凵”为基础进行构建。甲骨文和金文中“出”的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,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土坑口;上部是一只脚,表示走出。演变至小篆时,“出”字底部写法仍是一条弯曲的曲线,用来象征空间。

  “之”字的篆书写法,图源词典网。

  《说文》中许慎对小篆“之”的解释是:“象艸過屮,枝茎益大,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”在许慎的描述中,小篆“之”字可以拆解为上部的“屮”和底部的“一”形横笔。

  铭题中争议之字虽有残损但程度不深,字的整体边界清晰,可以明显看出“屮”下是粗壮有力的“一”形横笔,这与《说文》中对小篆“之”描述的字形结构相符。

  “出”字的篆书写法,图源词典网。

  因此,从书法结构分析,这个篆体字是“之”而不是“出”!

  此外,从字义分析,“大唐天竺使出铭”语义不通,而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语义清晰、语法通顺,符合古代汉语行文习惯。

  必须明确,这场关于“之”与“出”的讨论,不仅是两个汉字的确定,更是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。

  铭题争议之处(左)与会稽刻石上的“之”字(右)写法对比。

  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的发现,对于研究唐代与西藏地方乃至天竺等国之间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等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。

  它见证了祖国内地与雪域高原自古以来交往交流的历史事实,也是中印长久友好交流的历史注脚!

  这是日喀则石刻艺术博物馆中的充堆摩崖石刻造像,原址位于吉隆镇充堆村,雕刻于公元8世纪。造像“S”形身躯、腰间的“T”形腰带等都是公元7-9世纪南亚风格造像中的盛行元素,证明这一区域中印文化交流密切频繁(2024年12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摄

  很难想象,在那个没有飞机、汽车的时代,王玄策带领他的使团,穿越崇山峻岭、荒漠戈壁,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友谊发展。

  如今,大唐和天竺的友好交流仍在延续,中国和印度、尼泊尔的民间交往、商贸往来持续不断。

  这是日喀则市吉隆口岸,中尼两国的货车和尼泊尔边民正在进出海关。2025年1至2月,吉隆口岸进出口贸易总值7.84亿元,同比增长73.01%(2024年12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

  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  如今再看“大唐天竺使之铭”,传承的是精神,不变的是友谊!(储国强 翟永冠 卢丹阳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张樵苏】